返回列表 发帖
这样真的很值得看一看哦。

TOP

不错,挺好看的·
这部电影拿了好多奖项噢!

TOP

昨晚看了 觉得还不错噢。

感动且觉得对这职业尊重。

TOP

恋空  好看

TOP

《入殓师》,曰本影片,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强烈推荐观看。电影的主题虽然是死亡,但是你绝不会感到阴森,相反觉得温情,美丽,感动,因为它通过死这个永恒的主题诉说着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自豪,给人带来笑、带来泪,带来一份别具一格的感动。这是一部让你微笑着流泪的电影。

(一)死亡的仪式

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只是表现为暴力的冷漠结果;或者,死亡成为赚取眼泪的煽情手段;要不,死亡变成无法挣扎的宿命结论。唯有《入殓师》,如此平和、温情又神圣地思索“死亡”,让人认真地思考死亡之余,得到生活的激励,而不是悲怆和痛苦。

《入殓师》从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角度,在执行“送人”的仪式中,通过围绕死者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的观察,重新理解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得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感动。这个感动会强烈地传染到你心,让你不由自主地落泪。

《入殓师》没有谈到宗教,可是带给人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观看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与仪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不是归去,而是启程。这是生者感念死者的方式,希望死者有尊严地上路,如同生前一样美丽。死者如何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生者认为死者依然“活着”,依然感觉到被怀念被尊重。所以,入殓师所做的仪式就是生者对死者最终又最重的敬礼。

游鱼曾经幼稚地认为,许多传统中的仪式极大地压制了人性的解放,其实并不,许多仪式其实释放了人性,譬如电影中的入殓师的所作所为。如果不经过入殓师的仪式,生者能够忍心草率地把死者投进火化炉吗?显然不可能!正是这样的死亡仪式,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的悲痛。



(二)死亡的延续

因为电影对死亡的全新诠释,使得电影从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人们对死亡的偏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中几个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对死亡的延续的理解。

第一个细节。两条逆流的游鱼。小林大悟在桥上观看两条在溪水里奋力逆流的游鱼,不时地,上流飘下死去的鱼。这是什么样的鱼?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死鱼为什么顺着溪流飘下?因为鱼为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筋疲力尽而亡。唯有“前鱼”的死亡,才有“后鱼”的诞生。试想,这样的死亡不值得讴歌吗?死亡正是为了诞生。

第二个细节。一块小石头。在电影最后一幕,从小被父亲抛弃而怨愤一生的小林大悟,用力掰开亡父紧握而僵硬的拳头,从中滑落一块小石头——这是小林大悟小时候送给父亲的,父亲一直珍藏着,临死了还紧握在手心。小林不由地落泪,原谅了不负责任的父亲,融化了一生的怨恨。最后,一脸释然的小林,把小石子放入怀孕妻子的手中,再按在她微凸的肚子上。这表明什么?这表明父亲虽然死亡了,可儿子在妻子的肚子里诞生了,小石头象征着爱,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传递下去。我想:正是这种爱支撑着人类的精神。在佛学中,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死亡其实是某种诞生的开始。电影也正是此意。



(三)死亡的诗意

在电影中,入殓师是个失业的大提琴手。一双善拉大提琴的手为死者美容,本身有种隐含的诗意——死亡是灵魂的吟唱。在电影许多画面和配乐,都把死亡当作诗意的过程而看待。

譬如,飞翔的大雁。在电影中,数次出现大雁。在笔者看来,这不是随意的镜头,在电影里,大雁是生命的意象。冬天到了,我们看不见大雁了,是大雁消失了吗?不是的,大雁只是飞到远方美丽的地方去了。而我们逝去的亲人,看不见了,只是去了某个美好的地方,如同大雁。或许某一天,他们会象大雁一样回来,只是这大雁可能不再那大雁,这大雁已是那大雁的后代——生命的延续。

譬如,奏响的大提琴。在小林大悟爱上入殓师这份工作,并四处“送人”的时候,呈现的画面却是小林大悟在美丽的田野上,在飘着白云的蓝天下,拉着大提琴(见电影海报)。无疑,小林大悟内心深处认为:入殓师所做的,和大提琴手所做的,都是美好的事情。入殓师所做的是对死亡的讴歌。没有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何来对死亡的深沉讴歌呢?

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所以无比尊重死亡。
在20世纪最後的1990年代
如风一般急驰而过
爱著音乐
爱著诗歌
爱著人们
也为人们所爱著的 温柔的Artist
我深爱的.秀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