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4184
- 积分
- 10482
- 威望
- 12 点
- 魅力
- 4000 点
- 宝石
- 5 粒
- 阅读权限
- 170
- 最后登录
- 2012-5-13
|
过去曾有人认为:毛泽东的思想保守、僵化,主张“闭关自守”,因而使他的“对
外经济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又是“使中国趋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的重要原因(27)。”就连某些主要为毛泽东唱赞歌的严肃学术著作,也“不无遗憾”
地指出,毛泽东除了两度去过苏联以外,没有去过西欧、北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客
观环境限制了他的眼界(28)。
言外之意,是由于毛泽东本人性格、阅历,或者是他的经济思想以及他所制订的外
交路线和政策,使中国在“三中全会”以前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这些评价虽然有
些是善意的,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去认识和看待问
题,只从主观上找原因,就会隐入唯心主义,就不能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实际上,除了我们在主观上确曾犯有“左”的错误等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
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封锁、孤立、遏制我们。不是我们主动“闭
关”,而是人家不让我们存在、发展,闭了我们的“关”。对于这一点,不仅中国人应
该清楚,就连有些外国人也是知道的。比如: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女士,在看到有
些人对毛泽东妄加评论时,曾气愤地说:“怎么不顾历史事实呢?是美国闭中国的关,
封锁新中国嘛!?为什么要自己往自己脸上抹黑呢(30)?”事实正是这样。如果我们
这样看待和认识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仅不难比较客观、全面地理解:为什么毛泽
东有着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和大量的“对外开放”实践,而在毛泽东去逝前我国却
没有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一直处在“半封闭”状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
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说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毛泽东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延
续和发展,是毛泽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和施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历史: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阶段,都是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
的。
第一阶段外交政策的制订,是新中国解放前夜提出的“一边倒”。这是毛泽东在建
国前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当时这所以采取这个政策,是
基于世界形势的考虑,是毛泽东为了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使新中国站稳脚跟而作出的
一种政治上的明智选择。因为当时国际上已形成两大相互对抗的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的对抗是“雅尔塔体系”的结
果,我们无力改变。从当时中国的处境上说,中国只有“一边倒”向苏联,向苏东开
放,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合作关系,才能摆脱新中国免遭孤立的处境。无
疑,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逼迫我们不得不“一边倒”,“面向世界”,全面
“开放”,从当时的世界形势来看是不允许的。但从毛泽东本意来讲,政治上向苏联
“一边倒”,并不是经济上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发展关系。毛泽东曾明确表示过:“我们
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
生意(31)。”并且在实践上为此而做过多方面努力,这在前面曾经阐述过。可见,政
治上的“一边倒”,并不是经济上的“闭关锁国”;强调“自力更生”,也不是不要
“争取外援”。这个思想是明确的,并一直坚持到50年代初期。
第二阶段外交政策的制订,是50年代末提出来的“两个拳头打人”。按当时的说法
是“既反帝又反修”,即既反美又反苏。这个政策按“兵书”来讲,是犯了大忌的。作
为伟大战略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绝对不会不知道它的危害性。建国初期,毛泽东便提
出过“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32)”,可见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提出的“集
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在建国后并没忘记。当时之所以作出“双拳打
人”的选择,也是世界形势的发展使我们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因为从50年代后期
开始,苏联逐步走上大国沙文主义的道路,即用牺牲他国的利益来换取本国的利益,不
断干涉兄弟党和国家的内政,用各种手段卡我们的脖子让我们听它指挥。这已被大家所
熟知。毛泽东为了维护我国的民族利益,不怕苏联施压,坚持顶住,坚决反对苏联的大
国主义政策,并由感而发:“什么都靠人,靠不住。……外国援助和帮助是可以的,但
不能干涉内政(33)。”加上这时的美国并没有放弃原来“反共反华”的立场,中美两
国仍然敌对,当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时,苏联和美国一起唆使印度与中国作对,形
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既反美又反苏”。但是,既使是这样,毛泽东也一直坚持与各国发
展政治、经贸和外交关系,只是从这时起更加强调必须把与各国发展关系建立在“自力
更生”基础上。指出:“革命是自主,建设也是自主。当然不是不要国际援助,自力更
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34)”。这是毛泽东从中苏关系破裂的现实分析中得出的结
论。***同志曾经说过:“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是个穷国,为什么能够在世界
的多极格局中占有一极地位?就是因为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大国(35)”。这是非常正
确的。中国正是由于坚持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所以,才在“既
反美又反苏”的情况下,仍然与其他国家做了一些生意,包括前面提到的“文革”时
期,我们在国内政治动乱、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仍拿出43亿美元,引进了一个批先进
技术设备等(36),并没有把“关”完全闭锁起来。“既反美又反苏”以及“自力更生
为主”的方针,在客观上提高了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国际社会出现了
“美苏中”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我国的经济建设尽管受到了不利影响,但仍然取得了
较大成就。
第三阶段外交政策的制订,从60年代末开始的“一条线,一大片”。在这个阶段
中,从1969年开始,因中苏交恶,中国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发展。一方
面通过“独立自主”,我国的经济建设虽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且国内动乱,但综合
国力仍有较大增强。政治上,中国的作用、地位日益提高,声望不断扩大,71年恢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特别是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不
断增兵,从战备上呈现出对我国包围的态势,形势一度十分严峻。毛泽东认为,苏联是
当时世界最危险的敌人,是“战争的策源地”,需要“联美反苏”。加上这时的美国在
封锁、扼杀我国的阴谋破产后,从其自身利益考虑也需要打“中国牌”压苏联,以钳制
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咄咄逼人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松动、中日建交,随后
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即侧重反苏。反谓“一条线”,就是从中国经
日本到中东地区到西欧,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到美国形成“一条线”,周围国
家和第三世界是“一大片”,以此来对付苏联的威胁。虽然从主观上讲,毛泽东着重从
政治和外交上考虑较多,但客观上却为中国“对外开放”打开了大门,即首先使西方的
盟主美国对中国打开了大门。从此以后,在国际社会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和
对立逐渐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矛盾所取代,“东西矛盾”逐步缓和、世界经济“一体
化”趋势也不断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世界”、“全国开放”,提供了良好机遇、创
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恰在这时毛泽东主席去逝,之后经过两年左右的徘徊,“三中
全会”以后又经过了约两、三年反复周密思索,邓小平等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
应形势,从1981年开始对我国外交政策进行了第四次重大调整。从此,中国逐步进入全
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由此可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是在前三次外交政策调整的基础
上进行的,每次对外政策的调整都是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
了。中央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
比如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
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
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国际条件,使我们能
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所
没有的条件(37)。”这些话,是非常公道和客观的。正是有了前三次对外政策调整,
才有了今天的“对外开放”。现行的“对外开放”是前三次对外政策调整、发展的合乎
逻辑必然归宿和结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几
次调整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声望,使当时的世界政治
形势出现了美苏中“三足鼎立”之势,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有了说服力和发言权;另一
方面,也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破坏,但仍然在这一时期建
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
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能力,使世人不小视我们,不歧视我
们,在后来的“开放改革”中处于主动地位。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制裁”我国的情况下,我们在
政治上使“社会主义旗帜”不倒,并在经济上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国家
之一,使西方资本主义“制裁”我国的阴谋屡屡不能得逞,并一个个地被粉碎、遭破
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过去积累了大量“反封锁”、“反扼杀”的经验、具有较强
的“独立自主”能力的结果。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贡献,永垂青史,功不可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