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音乐是否必须得穿“画面”这件超短裙?

Mtv对于音乐来说,究竟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补充,还是磨损音乐本身意义的灾难?我不喜欢各种版本的vcd或者dvd,相反,我更偏向于收藏磁带和cd,因为这些只有声音出场的介质中,留给我更多的关于生活的体验和想象。图像是一个边界分明的世界,有什么,没有什么,一目了然,不需要去发挥想象。音乐是一个有声又无声的世界,无声的世界隐藏在声音中,需要发挥情感和想象力才可以逐渐勾勒出一些残缺的画面,谁也不能给出一幅丰润完满的关于音乐世界的画面。

音乐是需要体验的,而不是在一个已经圈定好的世界中翻来覆去。本雅明曾说收藏书令人动心之处,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书背后的那些故事,某某在书上的签名,谁曾经收藏了这本书,都是使人向往的事情。本雅明时常用寓言来表达他对世界的感知,那些寓言的解读永远是没有边界的,正因为如此,本雅明才变成了一个谜,奢望用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解读他,概不可能。音乐何尝不是如此?
  
  MTV时代的局限在于,一切都是现成给予的,这些光怪陆离的画面将音乐硬生生地切割成一幅幅画面,就像拿着锥子在岩石上刻下一个个图像,图像是不容变改,只需要硬邦邦地去接受。我们的经验在穿梭如流的画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也没有介入到音乐当中去的希望,于是,原本存在着神秘交流的欣赏过程变得单调而贫乏。
  
  事实上,创作者在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是不存在预先有一个完全而充实的图像的,他仿佛在琼瑶匝地,流风回雪的漆黑晚上游走,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或者什么样的人。柏拉图以迷狂来描述诗人创作时候的心理特征,那是神灵附体的结果。创作者的世界是属于一个未曾被人开拓过的领地,那里面杳杳冥冥,仿佛有某个人在指点着你的前行,又仿佛全无征兆,世界抛下了你,听凭你在深一脚浅一脚地独自挣扎。创作者的世界是不完美的,就算偶然得到了一点纷红骇绿的缤纷,也不足以使他一劳永逸,自此便可毫无顾虑地安享其成。
  
  然而,mtv很简单,它想当然地把创作者求索的彷徨心安理得地转换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一伤感就拿眼泪敷衍了事,一怀念就拿凄风冷雨来敷衍塞责,这是商业化时代的惯用伎俩。创作者内心的世界被程序地简单化了。每个创作者播下的是龙种,结果收获的跳骚是。难怪尼采对现代歌剧深感不满,在他看来,音乐的地位被僭越了,歌词和形象取代了音乐本身的地位,他愤愤不平道:“音乐被视为奴婢,歌词被视为主人,音乐被比作肉体,歌词被比作灵魂;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把音响图画当作最高目的”。(悲剧的诞生)可惜,这番话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音乐在现代变得越来越失去自主性,掣肘于其他非音乐因素。
  
  画面是一辆欲望号快车,它满足的只是感官刺激。音乐是静影沉璧的湖水,看似风平浪静,里面蛰伏着折戟沉沙,要想明白音乐曾经有过什么,需要潜入水中,将这些锈迹斑斑的东西打捞出来,认真磨洗,才可“认前朝”。我们常常在画面传递的快感中忘却了这些,有时候,我们殢缅的世界和音乐本身想要表达的意念南辕北辙,然而,很少有人察觉也很少会去沉思。音乐就只成为用来娱乐的工具,缺失了沉思和体验的音乐,被画面引向一个狂欢深渊,那里开满了塑料的花朵,但没有一丝令人心旷神怡的香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