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是精英,还是水货? [推荐-->tortoise转移
在本次辩论中的主角,是“正方”——永远说话不紧不慢但棉里藏针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和“反方”——脸上永远溢满了精明与猴气的阿里巴巴网站CEO马云。而辩论中的另一位重要角色——当当网上书店联合主席俞渝,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包容,在正反两方之间闪转腾挪,兼容并蓄。
正方: MBA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张维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现在有人抱怨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是不是太快了,MBA太滥了。可要知道,美国有60多所商学院,中国只有十几所;美国每年招收十万人,中国每年才招不足一万人! MBA其实是一种共同的语言 那么我要说明的是,我们要理解在商学院学习的管理知识本质上是什么?是一种企业管理者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有了这种共同的语言,管理的效率就能提高。这才是管理学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有了这种交流的语言,就会有一种特点,经济学上叫“网络产业”。我们过去都是物以稀为贵,而网络产业是物以多为贵。现在中国的商学院,面临的是需求还不够大。但如果有更多的MBA毕业,就会使需求更多,而不是更少。大家看,美国的MBA教育有100多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MBA还很不好找工作!而随着60年代学MBA 的人越来越多,工作反而越来越好找。
有问题的不是MBA,而是老板 由此,我要强调:企业家与下层之间的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一些企业领导人,总抱怨招了MBA没什么用,但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真正需要教育的是老板!比如,MBA都讲英文,老板偏只讲西班牙文,当然这些学英文的没法用。如果老板也学会“英文”,他们就会觉得招来的MBA很有用了。 我再举个例子,其实最早的“MBA”是中国人开始的,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中国朝廷治理国家靠文官制度,而文官制度的基础是科举。为什么中国人能治理那么大的国家?这与上上下下都有相同的思维行为方式、相同的生活方式、相同的道德修养很有关。皇帝不用参加科举,但他必须受相同的科举教育,就是为了使他继位后能够明白文官们是怎么工作的! 所以,我们仅仅培养中下层MBA是不行的,迫切需要在上层开刀,培养老板!因此我们有与之配套的EMBA教育。我相信,如果老板也受过系统的管理教育,他就会更愿意雇佣MBA。
反方 MBA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马云(阿里巴巴网站CEO):今天作为一个企业家,我发现MBA从教育体系上应进行大量的改革!三年来,我们用了很多MBA,包括哈佛、斯坦福和国内的,但95%都不太好!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听,我都要告诉他们: 连起码的做人都不会 第一,入门MBA后学什么?我觉得全世界的商学院,都教了很多技能性的东西。其实,要学做事,先学做人!(掌声)现在是进企业时,连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很糟糕,一来好像就想着:“我来管你们了”!然后就忙着把以前的企业家都推翻。这是个大问题!要知道,小企业家成功靠精明,中企业家成功靠管理,大企业家成功靠做人!(掌声!)人长大了自然会做人?错了!世上没有先成功后做人的,所以MBA入学首先是做人关。 满脑子花架子,眼高手低 第二,MBA毕业前做什么?是调整期望值。这些人往往眼睛都很高,总觉得熬了四年该出头了,该有人让我管管了。其实,我去年刚把四个MBA送回学校,一个是哈佛,三个去了沃顿商学院。我去看他们时说:如果你回来时已经忘掉了MBA所教的条条框框,那说明你真毕业了,否则还得回去!我认为,MBA毕业后,至少要花半年时间去忘掉MBA所教的那些条条框框,忘掉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大战略”,而应在“生存”与“执行”上多下功夫! 他们应该明白:MBA毕业,只意味着你掌握了一些工具,绝不意味着你有了本事!(热烈掌声。张维迎依然矜持而坐)所以,关于“做人”和“价值观”的岗前培训非常重要。
反方 啃书本 + 独生子 = 新一代MBA
俞渝(当当网上书店联合主席):我也是MBA毕业,现在我又在经营一个创业型企业。因此,对MBA教育,我有几个观点。 第一,如果商业教育只是MBA,就已经晚了,商业教育应从娃娃抓起。MBA只是商业教育的高端产品,而它还应该有低端大众产品,比如大学本科就应有商业教育,中学应有理财课。商业意识是从孩子时培养出来的。如果小时候没有基础,光学MBA肯定也没用。而中国新一代MBA问题更严重,不仅只会啃书本,而且还是独生子女,判断能力、商业常识之弱,的确让我瞠目结舌。 第二,我认为商业教育需要老师非常耐心地深入观察企业,需要大量的师资培训。同时,企业也应打开门,提供更多的鲜活案例。 第三,我希望中国的MBA教育不要因袭中国传统教育的陋习:过于重视文凭和知识,而轻视阅历和技能。因为商业运作中,很多属于经验。如果实践不足,不能把MBA所学与企业实际很好地结合,那确实很令人头疼。
正方 :MBA带来沟通,沟通决定效率
俞渝:那么,我从MBA毕业已经十年。回头看看,MBA都教会了我什么? 第一,沟通的能力。无论老板还是秘书,沟通能力都很重要,而且要能很快地面对沟通对象,调整你的语言技巧。最终,学会像总裁一样思考,像秘书一样工作。如果大家能有共同的管理语言,管理起来就很省力。交流效率决定了管理效率。 另外,中国的创业气氛很浓,但也出现了很多死不了、长不大的“小老树”。这是因为老板到了一等程度不能再提升自己了,是他在限制企业发展。因此张院长讲老板需要培训是很对的。 正方 MBA从来不“孵”企业家
张维迎:我要说明,商学院从来不培养企业家,而是培养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是无法培养出来的,这里有很多先天的素质。商学院显然无法把缺少天生素质的人培养成企业家。我们不要抱太大期望,好像MBA一出来就能干成什么大事,就能管好一个企业,这是不现实的。不要自己原先不切实际的愿望实现不了,就来抱怨商学院。(马云顽皮地挤了挤眼) 至于马云所说的道德问题,我认为这与制度建设有关。如果制度不好,谁都不可信!
反方 :MBA门槛挡住了最优秀的人
参会企业家:我们承认很多企业家需要接受MBA教育,但现在入学考试太难了!我们日理万机怎么可能考过那些年轻力盛的考试机器呢?而且,作为企业经营者所需要的悟性、判断力、整合力、沟通力,根本不是一张卷子能考出来的。结果,最优秀的反而被挡在门外了。(掌声) 我建议,MBA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我相信,能经营一个亿资产的经营者,哪怕只有高中学历,他进入MBA创造的价值也比那些大学生强!
正方 为了多数人,MBA需要统一尺度
张维迎(笑):我非常同情你的主张,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还有一个问题是万事都要有规则,也就是进来的人文化程度要达到一定层次。否则学生程度差距太大,教学就无法进行。另外,如果MBA广开门路,优秀者是进来了,但更会滋生腐败,结果一个优秀的带进一百个很差的。为此,我们只能牺牲个别确实优秀的人。为了弥补这一点,我们有短期培训,不要学历,也不考试。
反方:生源多元才是MBA本色
俞渝:我同意那位企业家的话,现在MBA的门槛太高了。而且现在门槛的主要成份是知识,是那张考卷,可什么才是MBA里最重要的呢?就是生源的多元化,这是很重要的。我读MBA的时候,班里有以色列士兵,有德国工程师,也有年薪六、七位数的老板。如果只能考试的话,这些人都会被筛出去了。我们现在的MBA学生都有系统性偏差,因为学生的来源缺乏多元性,都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结果把MBA一个很大的特点拿走了。当然,文化层次需要一定层次,但在筛选知识的时候,也要筛选学习能力。
参会企业家:我也用过MBA,但我认为都只是一种本本主义,不切合实际。为什么?我同意俞渝女士的看法:现在MBA教育缺乏多元性。如果真是各种不同的人,包括各种企业的老总,包括学生,各种思想在一起碰撞,互相学习,这样出来的MBA可能更有用!张院长虽然不能拍板,但您应该带头疾呼!(掌声) 反方 企业是客户!客户的声音最重要!
马云(高声):我觉得屁股决定脑袋!教授们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可是商学院的客户是谁?上帝是谁?是我们企业!是我们这些用人单位!(热烈掌声,张维迎面露内涵复杂的笑容)上帝的声音当然要听。你讲一万个理由,客户不买帐,什么都没用!(掌声) 说到期望值,企业和MBA都有期望值。我还是希望MBA首先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考进MBA的都自以为是精英,可说实话,精英凑到一起干不了什么大事。他们可能讨论谁当CEO就要用一年时间,而不是谁去做事。所以5个MBA组成的企业,我肯定不投资!(掌声)
正方 企业是客户,但也是产品
张维迎:我要跟马云先生讲一句。不错,你是客户,但我们认为:你既是客户,也是产品。你是客户,我们尊重你;你是产品,我们就要塑造你。
马云:那请告诉你的学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做不好士兵的人永远当不了将军!(掌声)
这场逐渐白热化的辩论最终在主持人的干预下戛然而止,但辩论中涉及的问题将依然炽热下去。由于台下与会者的身份过于集中,会场气氛无疑给张维迎院长为首的正方带来了很大压力和少许尴尬,就像在客场作战,不甚公平。但马云关于“谁是MBA教育的客户”的命题,确实振聋发聩,引人思索。虽然张院长所说的“产品论”也不无道理,但就像厂商尽管可以引导消费者,然而握有最后发言权的终究还是客户。碰巧就像这场辩论的结尾……
来自《中外管理》,这是在一次官产研恳谈会上的一个发言,却引发了如此激烈的辩论
希望能够对我们的辩论有点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