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学生社区's Archiver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00:04

荷塘月色——朱自清

[img]http://211.147.4.138/upload/00/82/84/10/828410_1071895722484.jpg[/img]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和犹豫;他选择了逃避,却又在矛盾中挣扎。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且抛开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抛开朱先生当时的心理矛盾,单从这篇文章的意境来讲,其清新的笔调,流畅的语言,用来描写那略带些抑郁感觉的夜景,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他所描写的荷塘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较难描写;画家做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画画尚且如此困难,我们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画笔所不能表达的事情,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先生却能够把一个月夜死荷塘写得那样的饶有生意。我们在这篇不到一千六百字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       
  尽管《荷塘月色》写得漂亮,然而,我们读后总觉得不满足,文章好像缺乏了一个东西——挣扎和战斗的力量。作者写这篇散文的年代,我们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流血革命,而作者却在荷塘月色中夜游,为什么呢?一个可能是作者受着阶级本性的限制,无视于血淋淋的现实;另一个可能是作者已经看见了这个现实,而且有所不满,但又没有勇气正视它,不满之余,只能逃避到荷塘,用消极的态度来表示反抗。如从题目来看,可能也寓着深意,作者不写别的,偏来歌颂荷花与明月,这是不是像古人所说,荷花与明月都是象征着圣洁,正如菊象征傲世,竹象征高节一样,用它来表示与当时的现实不妥协的意思。这当然是推测之辞,未必可靠,不过用这种暗喻的方法在古典文学中确是常见的事情.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00:05

[img]http://211.147.4.138/upload/00/82/84/10/828410_1071895892015.gif[/img]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00:12

[img]http://www.gz33.com/comm/bbs/img.asp?messageId=313&databaseTable=bbsfoto[/img]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00:15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21201/pic_3863.jpg[/img]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00:15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00:17

[img]http://sucai.ruiwen.com/myfile/54584.jpg[/img]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
   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
   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
   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00:18

[img]http://image2.sina.com.cn/dongman/zjzl/y/2002-06-14/1_55-4-117-235_200206149125.JPG[/img]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朝朝 发表于 2003-12-21 10:48

你为什么不把资料推荐给高一老师呢?这样可能有助于他们备课呀!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13:40

呵呵

现在高一的老师没几个认识哦

不过这篇文章写得很美

朝朝 发表于 2003-12-21 14:29

55555我一点都不觉得~~~我恨死这篇文章了`````
真奇怪``怎么这么烂都能成为传世之作~~~~

羽磷魑 发表于 2003-12-21 14:40

不会啊

读了之后,感觉挺好的

记得高一的时候

早读的时候,我常读这篇文章哩

咔哇咿 发表于 2003-12-24 08:04

我最不喜欢剖析文章了。。。

就拿诗来说。。没有那个意境偏要你理出个所以然来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