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滕细浪, 更喜岷山千里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三军过后尽开颜。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 坐地日行八万里,
华佗无奈小虫何! 巡天遥看一天河。
千村薜荔人遗矢,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万户萧疏鬼唱歌。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天连五岭银锄落,
六亿神州尽舜尧。 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雨随心翻作浪, 借问瘟君欲何往,
青山着意化为桥。 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文选-矛盾论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⑴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⑵。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⑶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⑷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⑸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从中央决策和深刻教训看毛泽东讲话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六.二六讲话,【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而且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的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只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脱离群众。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难深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样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小。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
而今,2003年12月06日《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社论说“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全国陆续展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卫生部门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路子。”,近40年过去了,中央重新作出“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重大决策,说明毛主席当年的谈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反思我们从毛泽东时代到如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历程,应该承认,我们走了弯路,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坚持毛主席当年提出的正确方向。当前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反映了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观念,比之原来有了重大转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提法,是对这些年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过度市场化、医疗卫生单位过度产业化的否定,是对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思想的重新坚持和发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提法,令我们感慨万千,恍若隔世,“合作医疗”一个曾经令中国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响誉全球的,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今我们再次把她拣起来,说明我们终于认识到,对于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走合作化道路仍然是有效的法宝。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倡导“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变革医疗卫生工作,努力改变旧中国广大农村极度缺乏医疗卫生服务的状况,使人民健康不断得到改善。50年代,随着农村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农业合作化组织的建立,全国各地农村逐渐开始设置医疗卫生单位。到了60、7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之后,兴起了一个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高潮。当时的目标是期望做到“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医有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
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村广泛地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以“赤脚医生”为标志的村卫生员,在使农民便捷地获得村级卫生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70年代,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唯一典范就标志着是唯一成功的例子。 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马勒博士,曾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经验。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上,60、70年代在改变“重城市轻乡镇”的倾向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比如197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有病床159.82万张,其中市级床位数占63.74万张(占39.9%),县级占96.08万张(占60.1%),可以看出基层医疗单位占了大头,即面向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是卫生投入的主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却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是走向萎缩,甚至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79年起合作医疗纷纷解体,有合作医疗的大队,从占大队总数的68.8%逐年下降,1983年达到11%,以后数年维持在5~10%之间。除少数沿海发达农村情况可能好些外,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全面复辟。血吸虫等老传染病重新大规模泛滥,爱滋病等新传染病开始肆虐。疾病对农民生存、经济状况的威胁,甚至超过天灾。北京大学研究人员于2001、2002年间在安徽、湖南、云南、四川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的家庭两周患病率在48.65%,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率为81.25%,其中未就诊原因中属于经济原因的占了一半以上。河南省的一项调查发现,贫困户中的40%是因为疾病所致。
在医疗资源分配方面,也发生的根本的颠倒,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国家卫生系统的业绩做出量化评估后,对这些国家的卫生绩效进行了排名。中国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位居尼泊尔、越南之后,排名188位,倒数第四,与巴西,缅甸和塞拉利昂等国一起排在最后,被列为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这个结论如今还在今被国际医学界权威引用。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乡人口比例大约为36%和64%,但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占有的比例刚好颠倒了过来,即城市占了60%以上,而农村占了不到40%。根据专家研究,我国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北京高达85%)。
这些严峻现象的背后,反映了这样一些事实,党领导全国农民辛辛苦苦20多年建设起来的合作医疗制度,在集体化经济改革为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同集体经济被一起被瓦解、萎缩掉了,问题还在于,并没有找到能够替代合作医疗的更好方式去建立新的农村卫生体系,放任农村卫生制度与农村经济制度一起,经历了剧烈的市场化改革。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在缺少集体经济支持的情况下被迫转向市场化,大部分村卫生室从集体化转为私有化,乡以上公共卫生机构所获补贴,在城市中心趋势下相对减少。
市场化的导向,令农村卫生机构日益为利润所驱动,农村的医疗成本日见高企,农民无法享受到便宜、便捷的卫生服务。同时,在农村经济私有化带来的严重两极分化,大多数农民经济收入长期低水平,无法支撑高水平医疗费,医疗资源纷纷向医疗支出相对高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医疗机构最求利益最大化,为满足少数人的昂贵需求,医疗机构还最求豪华化,经济领域的两极分化现象,同样反映在已经严重(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医疗卫生领域。
现在,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指出“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医疗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广大农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农村,一些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没有完全得到控制,甚至在部分地区流行严重,许多农民‘小病拖,大病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这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民的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大事”,中央也认识到,在中国农村要解决医疗卫生保障问题,靠市场化是行不通的,靠个体状态的农户的力量,单打独斗,是无法承受疾病的侵袭的,还是得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还是得建立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筹集经费的路子。
但是,重新搞合作医疗体系,难度不小,问题很多。首先、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不复存在,之所以提出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新型在要在小农经济,个体私有经济的海洋中把医疗卫生事业集体化、合作化,本身就充满矛盾,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归拢人心,都是变数。第二、在医疗卫生事业过度市场化、医疗机构过度产业化的今天,如何建立和维持收费低廉的合作医疗机构,存在尖锐的冲突。第三、在腐败之风严重的今天,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廉洁如何保证,今天的贪官蛀虫,什么都敢伸手,扶贫款、教育捐款、救灾款、低保费等等,合作医疗资金可能很快会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毛泽东时代经历了20多年的艰苦努力,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瓦解,仿佛就是一夜之间,重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人是物非,斗转星移,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其它的尝试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只有坚持毛主席曾经被实践检验是真理的正确思想路线,才是唯一的出路。希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好,最广大农民群众就有福了。
毛主席时代市场经济时代
[wkh] 于 2003-12-08 21:58:41上贴
--------------------------------------------------------------------------------
毛时代:
打跑了小日本,打倒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建立了公有制国家,私营企业改造,所有财产归国家所有,使地主失去了土地,使私有企业者变成劳动者;
给所有的农民土地,给所有的工人工作,让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收入,可以吃饱饭,可以有衣穿,不用为基本生活发愁;
让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团结起来;
让每一个人都自愿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工作;
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公费医疗,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福利分房让人人有房住,虽然面积不大,但房租也很便宜;
发展中国的重工业
实现粮食自给;
还清所有外债;
建立了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建立了大批高科技的军工企业;
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提高;
研制了我国自己的原子弹和卫星;
以身作则,政府没有太严重的腐败;
注重农村的发展,让农民组织起来,互相帮助,成立合作医疗,让农民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消灭了血吸虫病;
消灭了嫖娼卖淫、吸毒等社会现象;
注重科学研究,许多科研项目其实都是开始于70年代,而在80-90年代才出现成果;
注重思想教育,给人正确的思想指导,让人人都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别人,提倡助人为乐,提倡大公无私,提倡勤劳,人的思想纯洁,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GDP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
虽然生活清贫,但是人民生活稳定,对农村的最贫困人口五保户给与一定的照顾
人们有很少的钱就可以生存
社会安定
政治运动被一些人利用,也伤害了一些人
毛泽东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奠基
作者按:该文作于1993年下半年,为河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讨
论会”获奖论文,曾在军内刊物结集交流,之后各地的一些学术机构不知如何获得该
文,并建议收入他们编辑的丛书,作者因故没有同意。最近一段时间,作者因看到网上
一些人的有关言论,觉得该文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故寄发给“晶牛毛泽东思想网
站”,和大家交流。
毛泽东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由于受各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
限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及愿望并没完全变成现实,但是他的一系列有关“对
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是十分丰富的。他曾经为实现我国的“对外开放”,进行过艰苦
的理论探索和不懈的实践追求。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一
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和深入发掘。因此至今仍有人臆断:毛泽东的思想保守、僵
化,不主张“对外开放”。这种认识和看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澄清人们在此问题
上的模糊认识,不仅有利于对毛泽东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而且也对统一人们的思想认
识、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大有裨益。
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是逐步完善、十分丰富的。这些思想,为我国“对外
开放”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尽管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并不集中,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见到集中体现他这一
思想的文章和专著问世,但是他的有关“对外开放”方面的丰富思想理论,散见于建国
前后大量其他方面的政论文章里,或者体现在由他批转的党中央的有关文件、批示中,
或者是通过与国内外人士的谈话体现出来的,需要我们进行探入的发掘、归纳和整理。
从本质上讲,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开放体系。一方面它集中了党和人民群众的经验和
智慧,并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它又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
际结合起来,吸收大量来自西欧和俄国的人类最先进的优秀科学成果,本身就是“对外
开放”的产物。同时,从毛泽东在本世纪初接受马列主义、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一
点上也足以看出:毛泽东不闭塞、不保守,是讲求实际,十分开明的。我们不仅从来没
有看到他任何主张“闭关锁国”和“关门搞建设”的言论,相反,有充分的证据证明,
毛泽东是极力主张“对外开放”、吸收一切国家和民族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的。
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1944年8月,毛泽东就开始筹划“战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问题了。他曾对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讲:“中国战后最急需的是发展经济。但
缺乏独立发展经济所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她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如此之低,不能再进一
步压低来提供所需的资本……美国不仅是援助中国发展经济的最适当国家,它也是能够
充分参加中国发展经济的仅有国家(1)”。不久,他又对瑞士记者博斯哈德说:“为
了建设,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外国资本,特别是在交通运输和工业方面。但是,早先租界
林立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谁想在中国做生意,谁就不应忘记,只有在双方,中国人和
外国人,都感到满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2)”。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报告
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将来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发展对外贸易
和吸收外资,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3)。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在主持制订的党中央
有关文件中指出:“凡外国人在华投资设立并主持的私营工厂、矿山或其他企业,一律
不得没收或破坏,并允许其在服从民主政府法令和一定劳动条件下继续营业(4)。”
1949年3月又指出:“在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国人及外国机关团
体,则应继续采取严正态度。但我们的对外贸易机关,对凡愿与我接洽商务往来的外国
人及外国机关团体,则应采取积极和友好的态度,并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5)。”同时期,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关于同外国
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的商人正在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
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6)。”以后,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再
次提出了要和外国人做生意问题(7)。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
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纳
领》第57条中,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
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8)”。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毛泽东的建国前
夕,就是主张“内外交流”和“对外开放”的,并将它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项“基
本国策”(9),标志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已基本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看到国内有些人对中苏两国合资兴
办企业一事不理解的现象时指出:“为了利用外国资本主义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某些
事业和外资合营及成立这种股份公司甚为必要,不独和苏联,和各新民主主义国家,甚
至和资本主义国家还可能在适当的条件下订立这种合营合同甚至租让合同。苏联在1921
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亦曾提出并曾出现一些租让企业。关于这些,中央准备作
出适当的解释发表(10)”。正是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同年4月1日,《人
民日报》才专门为此发表社论指出,在目前我国经济落后、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以吸收外国资本主义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参加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就有了它的重要
性。……对于人民政权来说,有条件地吸收外资参加经营企业(而不仅是简单的借款和
聘用外国技术人才),以便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不但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且是
有利和必要的事情(11)。”可见,就是到了建国初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也仍然是主
张“吸收外资”、“对外开放”的。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花了好几
个月时间,认真听取了中央30多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几易其
稿,写成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其中,在论述我国的对外关系时,他不
仅首次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而且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
族、一切国家的长外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
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
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一面。……
对外国科学、技术、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
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12)”。
紧接着,在党的“八大”上,毛泽东重申:“要善于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国
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外和短处(13)”。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他
再次强调:“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
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学习的时候要用脑筋想一下,学习那些和我国情况相符合
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用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14)”。很显然,从
50年代后半期起,毛泽东就已经把“向外国学习”、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搞好中国
式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之一了,即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对
外开放”。虽然当时并没明确使用这个词,但却明确指出,要搞建设,就必须紧密结合
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外来东西既不“一概排斥,”也不“一概照搬”,要有自己本民族
的特色,要善于吸收和学习一切民族的好经验、好做法。这个思想与以往相比较,又大
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标志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已趋成熟和完善,奠定了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石。
到了1959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秘鲁议员团时曾向客人明确表示:“我们在任何时
候都不向你们关门(15)”,进一步表明了大力提倡与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往的意向。
60年代,在会见日本黑田寿男时,毛泽东对日本一些大企业愿意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表
示极为赞赏和欢迎。并说,单是搞中小贸易,不和垄断资本搞贸易,意义就不完全,也
不算大(16)。后来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如果需要,可以让日本人进来开矿、办厂。
也可以让华侨投资建厂,先让他们得利,规定期限,若干年后按期没收(17)”。这表
明,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在原来基础上,又向前突破性地发展了一大步。即由
过去“保护国外私营企业”、“向外国学习”,发展到“引进外资,兴办合资企业”。
毛泽东的这些可贵思想,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没有完全变成现实,但是,正是
这些理论上的大胆“探索”,为我国后来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进行理论和实践
上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毛泽东为践行其“对外开放”思想,曾经作过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不仅逐步打
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局面,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上的政治声望,而且
从实践上开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先河。
思想理论的确立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先导。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初步确立了“对外开
放”的基本思想,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对外开放”,进行了
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首先,在军事上,针对建国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侵略朝鲜、侵占台湾、向侵略印支
的法国和南越集团提供援助,妄图包围、封锁和遏制新中国的阴谋,毛泽东和党中央
“针锋相对”,毅然派出志愿军直接参加“抗美援朝”斗争,并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
的抗美援朝运动。同时,积极支持支援越南人民的“抗法救国”斗争,并应越南民主共
和国政府的要求,派遣了大批政治和军事顾问;后来又派了大量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和部
分志愿战士,直接参加了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最后,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
定”签了字,迫使法国殖民主义者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协议”上签了字,迫使美国新
殖民主义者“体面”地从越南撤军。这一切,不仅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
话,而且彻底地粉碎了西方国家在军事上对我国的包围、封锁图谋;不仅标志着美国霸
权主义地位的动摇、衰落,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同时也显示了毛泽东领导
中国人民“冲破封锁,走向世界”的决心、胆识和魄力。
其次,在对外经济交往上,针对建国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
策,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以牙还牙”,后发制人。一方面,针对美国宣布“管制中国
在美国的全部财产,禁止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的政府令和以“停止美援”迫使
接受美援的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巴特尔法案”,我国政府坚决地清除美国在华的经
济残余势力,管制、清查美国政府、企业在旧中国的一切财产,冻结其所有在中国的存
款;另一方面,积极地开展灵活的“反封锁、反禁运”斗争,开拓对外贸易,实行“南
北开放”,把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转向苏联、东欧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建国后第2
年,我们就先后同苏联、波兰、捷克、朝鲜、东德、匈牙利、罗马尼亚、蒙古、保加利
亚和越南等国建立了政府间的贸易关系,并于1951年使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9.6亿美
元,比1950元增长了73%;使我国与上述国家的贸易额在我国外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0年33.5%,上升到81.3%。在引进方面,1949年12月,毛泽东亲赴苏联签订了《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贷款协定,取得了苏联提供的总数为3亿美元的贷款,并用这
笔款项从外国购买了一批建设所需的机器设备及其他器材等。据统计,在第一个五年计
划时期,中国获得国外贷款总计达36.4亿元。同时,在这一阶段苏联还帮助我国建设了
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东欧国家援建了68个工程项目,为我国实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
造,提供了物质技术保证。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
易关系,实现贸易对象的多元化。我国先后与锡兰(今斯里兰卡)开展了米胶贸易,与
印度开展了粮食麻袋贸易等。在1952年4月召开的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和同年8月召开的
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期间,我们又与许多亚非拉国家建立了政府和民间贸易关系。
到1952年为止,我国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始终占有较大比重。1950年占我国外贸
总额的30.7%,1951年占29.9%,1952年也占到16.3%。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利用西方资
本主义内部矛盾和西方国家某些商人迫切希望做生意的要求,以香港为基地,采取灵活
多样的方式,与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了民间小额贸易。到1952年底,我国先后与英
国、荷兰、法国、瑞士、比利时、芬兰、意大利、西德和日本等国家的贸易商签订了一
系列贸易协定和协议合同,总值达2亿美元以上(18),从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美帝国主
义对我国的封锁禁运局面,粉碎了其“扼杀新中国”的图谋。
但到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尤其是从1960年7月开始,因苏联背信弃
义,撕毁了600多个援华协定和合同,撤走了全部在华的1390名专家,严重干扰了我国
国民经济建设的原定计划,破坏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使我国与苏东国家的经贸关系
大为缩小。“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又极力歪曲“自力更生”方针,攻击
“输入”是“崇洋媚外”,攻击“输出”是“投降主义”,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
上无法顺利进行。但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干预下,六十年代,我国的“对外
开放”仍有一定的进展。比如:1961年的进出口贸易,在出口方面,我们尽管减少了主
要农产品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利用原料加工出口的商品,即“以进养出”的商品;在进
品方面,增加粮食、化肥和一些短缺原材料进口。1961、1962两年,共进口粮食215亿
斤,化肥237万吨,糖2.8万吨,橡胶20万吨和各种钢材50万吨,这对支援我国的农业生
产、稳定市场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起了很好作用。在引进方面,虽然自1966年
开始,因受国内动乱的影响,我国进口额连年下降,1968年又中断了引进工作,但从
1972年起我们不仅恢复了中断的成套设备和新技术的引进工作,而且从1973年起,经毛
泽东亲自批准,我们用了43亿美元,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
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大电站、1套烷基苯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套大
电站和武钢1.7米轧机等重大项目(19)。这些项目的引进,增强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
力,提高了我国现代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打破了多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局面,为
我国进一步推行“对外开放”提供了雄厚了物质技术保证。
第三,在国内经济和国防尖端科技建设方面,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使新中国在建立初期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不
仅提前恢复了国民经济,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为我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而且经过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很快
摘掉了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由一个石油输入国变成石油输出国,结束了中国人使用
“洋油”、“洋布”、“洋灯”的历史。同时,我国的科学家通过“自力更生”,在一
无图纸资料、二无进口原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奋斗,到1964年便成功地爆
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不仅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原子垄断,也使赫鲁晓夫“中国没有苏联的
帮助,20年内别想造出原子弹”的预言遭到了彻底破产。紧接着,我国又仅用了两年零
八个月的时间,先于法国等西方先进国家试制成功了氢弹。这一切,使新中国在地球上
牢牢站稳了脚跟,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和威胁,鼓舞全国人民进行“反封锁”
斗争,增强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世人不小视中
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在这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尤其是受“文革”
内乱的破坏,使我国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为巨大的成就,但仍然不可否认,我国
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
和建立的。它对以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对外开放”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具有
不可抵估的作用。
第四,在外交建设上,毛泽东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项外交
活动,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建国后,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
不管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别,采取了果断而灵活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提出不管是
建交的还是没有建交的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不干涉中国内政,我们都积极争取与他
们发展政治、文化、经济和贸易往来。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侧重反对美国帝国主义
倡议、领导和执行的“封锁”、“遏制”政策。比如:我们在争取与苏东社会主义和广
大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各种关系的同时,巧妙利用西方内部的矛盾,根据英国在远东有特
殊利益特别是香港与大陆毗连等情况,毛泽东很早就十分重视同英国发展关系。1954年
8月,他在会见以艾德礼为团长的英国工党代表团时向客人呼吁:我们走的是两条路,
让我们做朋友吧,不仅经济上合作,而且政治上也合作。并倡仪中英之间,一要和平,
二要通商(20)。同年10月,在会见英国有密切关系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时,他又再次强
调了同样的原则。他说:“尽管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但两个政党或两个国家
是完全可以合作的。如果邱吉尔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同他合作(21)”。另外,在争取
法国、日本方面,毛泽东也进行了许多努力。为了争取法国,1961年2月8日,毛泽东在
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民主社会抵抗联盟主席密特朗时指出:墙有各种不同的墙,有意
识形态的墙,有社会制度的墙,有外交关系的墙,也有经济关系的墙,这是暂时的现
象。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掉的。他说,中法之间虽然还没建交,但人民来往和贸易往来
还是可以进行的(22)。正是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共同努力,所以法国在西方国家
中才较早地承认我国,并与我建立了外交关系(23),这对打破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
锁局面意义重大。另外,为了打开中日两国相互关闭的大门,毛泽东更是不遗余力地全
面开展工作,起初倡导实行“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方针,即通过广泛的民间贸易往
来,逐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毛泽东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必须依靠两国人民
的推动,首先做好日本人民的工作,让日本人民去推动日本政府(24)。因此,建国初
期在毛泽东接见的外客中,以日本的批次、人数为最多。为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较
大贡献的日本人士浅沼稻次朗、铃木一雄、西园寺公一、松村谦三、石桥湛山、高崎达
之助、冈崎嘉平太、黑山寿男、安井郁等等,都曾受到过毛泽东的亲自接见,并作了长
时间的友好交谈(25)。后来,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大上,中国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多
数国家,包括英、法、日等西方国家的支持,恢复我国在联大中的合法席位,以及众所
周知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主动来华访问等等,不能不说都是由于毛泽东等积极努力
并亲自掌握和推动我国的对外关系、为我国“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础有关。这一切,
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外交处境大为改观,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及中日两国的建交,世界
上逐步出现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热”。截止1979年,世界上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
国家已达到110多个(26),彻底地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阴谋。
毛泽东的外交实践充分说明:他不但从来没有人为地把中国与世界割绝开来,反而
通过多方面的实际努力,为中国后来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作出了巨大的、常人
难以企及的贡献,从实践上开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先河。
三、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毛泽东时代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合理延续和必
然发展结果。毛泽东时代一系列内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不仅是当时的世界形势所迫,
而且在客观上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赢得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我国全面推
行“对外开放”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任何政策都有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同样经历了一
个从“理论准备”、“实践摸索”到“大胆突破”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是在过
去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步一步地发展过来的。我们
不能割断历史。今天的事业是昨天事业的继续和发展。没有第一代领导人为我国创造的
各种国际国内条件,就不可能有今天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所开创的“对外开放”的崭
新局面。
过去曾有人认为:毛泽东的思想保守、僵化,主张“闭关自守”,因而使他的“对
外经济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又是“使中国趋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的重要原因(27)。”就连某些主要为毛泽东唱赞歌的严肃学术著作,也“不无遗憾”
地指出,毛泽东除了两度去过苏联以外,没有去过西欧、北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客
观环境限制了他的眼界(28)。
言外之意,是由于毛泽东本人性格、阅历,或者是他的经济思想以及他所制订的外
交路线和政策,使中国在“三中全会”以前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这些评价虽然有
些是善意的,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去认识和看待问
题,只从主观上找原因,就会隐入唯心主义,就不能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实际上,除了我们在主观上确曾犯有“左”的错误等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
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封锁、孤立、遏制我们。不是我们主动“闭
关”,而是人家不让我们存在、发展,闭了我们的“关”。对于这一点,不仅中国人应
该清楚,就连有些外国人也是知道的。比如: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女士,在看到有
些人对毛泽东妄加评论时,曾气愤地说:“怎么不顾历史事实呢?是美国闭中国的关,
封锁新中国嘛!?为什么要自己往自己脸上抹黑呢(30)?”事实正是这样。如果我们
这样看待和认识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仅不难比较客观、全面地理解:为什么毛泽
东有着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和大量的“对外开放”实践,而在毛泽东去逝前我国却
没有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一直处在“半封闭”状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
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说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毛泽东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延
续和发展,是毛泽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和施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历史: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阶段,都是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
的。
第一阶段外交政策的制订,是新中国解放前夜提出的“一边倒”。这是毛泽东在建
国前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当时这所以采取这个政策,是
基于世界形势的考虑,是毛泽东为了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使新中国站稳脚跟而作出的
一种政治上的明智选择。因为当时国际上已形成两大相互对抗的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的对抗是“雅尔塔体系”的结
果,我们无力改变。从当时中国的处境上说,中国只有“一边倒”向苏联,向苏东开
放,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合作关系,才能摆脱新中国免遭孤立的处境。无
疑,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逼迫我们不得不“一边倒”,“面向世界”,全面
“开放”,从当时的世界形势来看是不允许的。但从毛泽东本意来讲,政治上向苏联
“一边倒”,并不是经济上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发展关系。毛泽东曾明确表示过:“我们
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
生意(31)。”并且在实践上为此而做过多方面努力,这在前面曾经阐述过。可见,政
治上的“一边倒”,并不是经济上的“闭关锁国”;强调“自力更生”,也不是不要
“争取外援”。这个思想是明确的,并一直坚持到50年代初期。
第二阶段外交政策的制订,是50年代末提出来的“两个拳头打人”。按当时的说法
是“既反帝又反修”,即既反美又反苏。这个政策按“兵书”来讲,是犯了大忌的。作
为伟大战略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绝对不会不知道它的危害性。建国初期,毛泽东便提
出过“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32)”,可见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提出的“集
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在建国后并没忘记。当时之所以作出“双拳打
人”的选择,也是世界形势的发展使我们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因为从50年代后期
开始,苏联逐步走上大国沙文主义的道路,即用牺牲他国的利益来换取本国的利益,不
断干涉兄弟党和国家的内政,用各种手段卡我们的脖子让我们听它指挥。这已被大家所
熟知。毛泽东为了维护我国的民族利益,不怕苏联施压,坚持顶住,坚决反对苏联的大
国主义政策,并由感而发:“什么都靠人,靠不住。……外国援助和帮助是可以的,但
不能干涉内政(33)。”加上这时的美国并没有放弃原来“反共反华”的立场,中美两
国仍然敌对,当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时,苏联和美国一起唆使印度与中国作对,形
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既反美又反苏”。但是,既使是这样,毛泽东也一直坚持与各国发
展政治、经贸和外交关系,只是从这时起更加强调必须把与各国发展关系建立在“自力
更生”基础上。指出:“革命是自主,建设也是自主。当然不是不要国际援助,自力更
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34)”。这是毛泽东从中苏关系破裂的现实分析中得出的结
论。***同志曾经说过:“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是个穷国,为什么能够在世界
的多极格局中占有一极地位?就是因为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大国(35)”。这是非常正
确的。中国正是由于坚持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所以,才在“既
反美又反苏”的情况下,仍然与其他国家做了一些生意,包括前面提到的“文革”时
期,我们在国内政治动乱、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仍拿出43亿美元,引进了一个批先进
技术设备等(36),并没有把“关”完全闭锁起来。“既反美又反苏”以及“自力更生
为主”的方针,在客观上提高了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国际社会出现了
“美苏中”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我国的经济建设尽管受到了不利影响,但仍然取得了
较大成就。
第三阶段外交政策的制订,从60年代末开始的“一条线,一大片”。在这个阶段
中,从1969年开始,因中苏交恶,中国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发展。一方
面通过“独立自主”,我国的经济建设虽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且国内动乱,但综合
国力仍有较大增强。政治上,中国的作用、地位日益提高,声望不断扩大,71年恢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特别是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不
断增兵,从战备上呈现出对我国包围的态势,形势一度十分严峻。毛泽东认为,苏联是
当时世界最危险的敌人,是“战争的策源地”,需要“联美反苏”。加上这时的美国在
封锁、扼杀我国的阴谋破产后,从其自身利益考虑也需要打“中国牌”压苏联,以钳制
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咄咄逼人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松动、中日建交,随后
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即侧重反苏。反谓“一条线”,就是从中国经
日本到中东地区到西欧,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到美国形成“一条线”,周围国
家和第三世界是“一大片”,以此来对付苏联的威胁。虽然从主观上讲,毛泽东着重从
政治和外交上考虑较多,但客观上却为中国“对外开放”打开了大门,即首先使西方的
盟主美国对中国打开了大门。从此以后,在国际社会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和
对立逐渐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矛盾所取代,“东西矛盾”逐步缓和、世界经济“一体
化”趋势也不断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世界”、“全国开放”,提供了良好机遇、创
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恰在这时毛泽东主席去逝,之后经过两年左右的徘徊,“三中
全会”以后又经过了约两、三年反复周密思索,邓小平等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
应形势,从1981年开始对我国外交政策进行了第四次重大调整。从此,中国逐步进入全
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由此可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是在前三次外交政策调整的基础
上进行的,每次对外政策的调整都是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
了。中央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
比如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
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
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国际条件,使我们能
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所
没有的条件(37)。”这些话,是非常公道和客观的。正是有了前三次对外政策调整,
才有了今天的“对外开放”。现行的“对外开放”是前三次对外政策调整、发展的合乎
逻辑必然归宿和结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几
次调整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声望,使当时的世界政治
形势出现了美苏中“三足鼎立”之势,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有了说服力和发言权;另一
方面,也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破坏,但仍然在这一时期建
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
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能力,使世人不小视我们,不歧视我
们,在后来的“开放改革”中处于主动地位。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制裁”我国的情况下,我们在
政治上使“社会主义旗帜”不倒,并在经济上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国家
之一,使西方资本主义“制裁”我国的阴谋屡屡不能得逞,并一个个地被粉碎、遭破
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过去积累了大量“反封锁”、“反扼杀”的经验、具有较强
的“独立自主”能力的结果。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贡献,永垂青史,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是在思想上、实践上,还是在具体的外交政策
上,毛泽东都为我国实现“对外开放”进行了积极的、可贵的探索和努力,为我国后来
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
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但是,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在
世时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还远无法与现在相比。据统计,50年代初期,我
国进出口总额还不到20亿美元。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额也一直在30-40
亿美元徘徊。7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石油出口量的逐年增加,加上同西方发达国家和第
三世界国家贸易往来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0年的45亿美元增加到了1978年
的200多亿美元(38),规模仍然有限。建国后近30年,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没
能形成。只有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我国第二代领导人的领导下,我国全面实行“对外开
放”的主观条件和外部环境才更趋成熟,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才有了实质
性突破和发展。这是毫无疑议的。但无论如何,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和我国各项事业的奠基人,在他有生之年为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走向世界”、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做出的伟大、独特贡献,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比肩的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可能要在黑暗中
摸索更长时间(39)”。换句话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如果没有毛泽东为改
善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
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也可能要向后推迟一段时间。但反过来,如果没有第二代领导人
邓小平的正确领导,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也可能不会顺利制订和实施得这么
快。因此,对于毛泽东在我国“对外开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评
价,既不能有意夸大,也不能人为缩小。毛泽东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奠基者和
开山祖,与邓小平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总设计师一道,将共同载入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史册上!
注释:
(1)《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327页
(2)《新观察》1983年第10期
(3)《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29页
(4)《中共中央关于对待在华外国人的政策的指示》1948年2月7日
(5)《中共中央对天津成立对外贸易局的批示》1949年3月1日
(6)(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73页,第1468页
(8)转引自《新华月报》1949年创刊刊号
(9)《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5期第49页
(10)《中共中央关于中苏合股公司协定公布后消除群众波动的指示》1950年3月10日
(11)《欢迎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中苏经济合作》,《人民日报》1950年4月1日
(1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85页
(1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9页
(1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1—402页
(15)参见《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得与失》,《当代社会主义问
题》1993年第
3期
(16)《纵观毛泽东的对外经济交往思想》,《党的文献》1991年第2期
(17)《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第4期第58页
(18)(36)参见《论建国初期的“内外交流“政策》,《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5
期
(19)参见《毛泽东和他的事业》(下)第793页
(20)(21)(22)(30)转引自《评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中的两个观点》,《真
理的追
求》1993年第8期
(23)英国于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我国,1954年6月7日与中国达成互派代办协议,
1972年两
国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是西方国家中与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1964年两国即宣
布建交
。
(24)(25)《毛泽东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毛泽东思想论坛》1993年第2期第55
页
(26)据《世界知识》1993年第2期
(27)参见《毛泽东对外经济理论的历史分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第3期等
(28)《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第100页
(2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5页
(3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4页
(33)(34)转引自逢先知《回顾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真理的追
求》1990年
第1期。
(36)转引自《***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
报》1993年
11月4日
(3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2页
(38)《毛泽东和他的事业》(下)第794页
(39)《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03页
生 平 年 表 (一)
1893年 诞生
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1909年 9-16岁
先后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 17岁
秋,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1911年 18岁
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3年 20岁
春,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14年 21岁
秋,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
1918年 25岁
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 26岁
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 。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0月5日,母亲文氏病逝,闻讯从长沙赶回韶山。8日,在母亲灵前写成《祭母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 27岁
5、6月间,在上海会见陈独秀,同他讨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等问题。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8月至9月,参加筹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月25日,致信罗章龙,提出新民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月1日,至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列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同月,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 28岁
1月1日至3日,同何叔衡、彭璜、周世钊、熊瑾玎等十余人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会员新年大会。在会上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赞成用“俄式”方法改造中国。
7月23日至8月初,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回长沙,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
冬,同杨开慧结婚。
1922年 29岁
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
9月至12月,组织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罢工运动,推动湖南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1923年 30岁
4月,离开长沙到达上海,在中共中央工作。
6月,在广州出席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并担任中央局秘书。
9月16日,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回到长沙,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
1924年 31岁
1月,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2月,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等职。
12月,回湖南养病。
1925年 32岁
2月,回到韶山,一面养病,一面开展农民运动。
9月,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2月1日,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12月5日,主编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创刊。
生 平 年 表 (二)
1926年 33岁
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3月18日,在广州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集会上发表讲演,题为《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3月,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同周恩来等力主反击。
5月至9月,主办国民党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1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不久到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2月,在长沙出席湖南全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1927年 34岁
1月4日至2月5日,在湖南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
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武汉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27日至5月10日,出席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议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大革命失败。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
同日,同宋庆龄等二十二名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发表《中央委员宣言》,谴责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
8月7日,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在去江西铜鼓萧家祠第三团团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押送途中机智脱险。
9月,秋收起义受挫后,率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
10月,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进冈山革命根据地。
11月,遭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错误指责,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1928年 35岁
4月,率部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家军会师。
5月,担任两支部队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
7月,在中国***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0月,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决议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1月25日,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写报告,总结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12月,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
1929年 36岁
1月,同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至1930年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初步形成。
4月,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
6月,出席在龙岩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红军的任务、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等问题的正确意见未被接受,原由中共中央指定他担任的前委书记职务被改选他人担任。会后,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休养并指导地方工作。
7月,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
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发出指示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的行动策略和建设一支坚强的人民革命军队的正确主张。
12月,在福建上杭 县古田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并起草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1930年 37岁
1月,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5月,在江西寻乌作调查:同时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总前敌委员会书记。
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12月30日至次年1月3日,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
1931年 38岁
1月7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举行,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未出席会议)。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扶持下进入中央政治局。
4月至5月,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围剿”。
7月至9月,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
11月 1日至5日,在中央苏区党组织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上受到排挤,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
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
生 平 年 表 (三)
1932年 39岁
1月,到江西瑞金城郊东华山古庙休养。
3月,红军攻打赣州失利后,停止休养,赶赴前线指挥。
4月15日,发表《对日战争宣言》。
5月9日,同项英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
6月,同朱德指挥红一、红五军团从闽西回师赣南。
10月,在江西 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会后,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前往福建长汀养病。
1933年 40岁
1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2月上旬,中共临时中央全面推行“进攻路线”,为清除毛泽东积极防御路线在中央根据地的影响,开展了所谓反“罗明路线” 的斗争。
5月30日,同项英等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平津宣言》。
6月1日,同项英等发布中华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
8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作《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 告。
10 月,写《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成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
11 月,先后在兴国县长冈乡和上杭县才溪乡调查,写出《长冈乡调查》和 《才溪乡调查》。
1934年 41岁
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同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
6月19日,同项英等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 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7月15日,同项英等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10月18日,傍晚,带领警卫班离开于都城,踏上长征的路途。
11月底,湘江之战中红军遭受惨重损失。30日,随军委第一野战纵队渡过湘江。
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召开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上,力主红军放弃原定向汀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被采纳。
1935年42岁
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3月,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个军事指挥小组。
3月至5月,同周恩来等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6月15日,同项英等发表《为反对日本并吞华北和蒋介石卖国宣言》。
6月,率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会合。不久,即同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分裂主义进行斗争。
1936年43岁
1月25日,同周恩来、彭德怀等二十位红军将领联名发出《为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提出关于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具体办法,建议互派代表共同协商。
2月5日,同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渡黄河东征。
3月,向南京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五点意见。
6月1日,同朱德发布关于救国救民的主张二十条。
6月12日,同朱德发布宣言,对“两广事变”表示支持,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纲领。
7月至10日,在陕北保安多次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回答他提出的有关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8月10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国共两党关系和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
8月25日,起草《中国***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一致抗日。
10月19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保安吴起镇。红军胜利完成长征。
12月,出席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2月7日,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2月中旬,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往西安参加谈判,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阐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生 平 年 表 (四)
1937年 44岁
1月13日,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进驻延安。
2月9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国策、四项保证。这个文件实际成为国共合作谈判的纲领。
3月,会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回答好对中日战争与西安事变提出的的一些问题。
4月至7日,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其中的两节后来整理成《实践论》和《矛盾论》。
5月,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中国***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7月23日,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提出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的方针、政策。
8月22日至25日,出席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阐明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任新组成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
8月25日,同朱德、周恩来联名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随后,指导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11月12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战争的型势和任务》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对统一战线和国共关系的意见。
12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发言,针对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重申和坚持了洛川会议确定的方针政策。
1938年45岁
春,作出八路军从华北山地进入到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决策。
5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全面分析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总方针。
9月14日至27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指示说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长篇发言。
9月29日至11月6日,出席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结论。会议批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
1939年46岁
2月2日,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讲话,号召自己动手,克服经济困难。
2月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作《反对投降主义》的讲话。
4月下旬,写《五四运动》一文。
5月4日,在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大会上作《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
7月至8月,多次作报告,谴责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擦,呼吁继续团结抗战。
9月16日,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谈话,重申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擦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10月4日,发表《<***人>发刊词》,阐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
12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
12月21日,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编印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纪念白求恩》一文。
同月,与人合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
12月至次年3月,领导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47岁
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3月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实行“三三制”。
3月11日,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总结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经验,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思想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5月4日,起草中共中央致东南局和新四军的,指示强调必须放手扩大军队,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指出要采取斗争的方针,“应付可能的全国性的突然事变”。
6月下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分析国际形势及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指出:既要警惕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突然事变,又要力争时局好转。
11月,起草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何应钦、白崇禧《皓电》的电报(《佳电》),明确驳斥《皓电》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无理指责。
12月,同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谈话,强调干部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性。
生 平 年 表 (五)
1941年48岁
1月上旬,皖南事变发生。
1月2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严正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十二条办法。
5月1日,审阅改写的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发布,规定边区政权建设贯彻“三三制”原则。
5月8日,起草《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的党内指示,提出“以打对打,以拉对拉”和争取中间派的策略思想。
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提出反对主观主义,阐明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8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9月10日至10月22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报告。
9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组长的中央学习组。
秋冬,先后主持编辑《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党的历史文献集。
1942年49岁
2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
2月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反对党八股》的讲话。
5月,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并作结论。
9月7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论述精兵简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12月,向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提交《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长篇书面报告,论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
1943年50岁
3月2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推定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
5月26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
6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
7月1日,致信康生,指出“防奸”工作应调查研究,分清是非,教育群众,反对“逼、供、信”。
7月12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质问国民党》的社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
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一期间召开的会议,批评王明在十年内战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抗战初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会上多次发言并作小结。
12月,为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题词“实事求是”。
1944年51岁
4月12日和5月20日,先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和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学习和时局的讲演。
5月15日,通过在西安同国民党代表谈判的林伯渠,提出由他起草的作为谈判具体内容的意见书。意见书就关于全国政治和两党悬案问题,提出二十条意见。
5月21日,在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上被推举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七中全会主席团主席。
6月5日,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
6月至8月,多次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和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阐述中国***的抗日政策和国共关系等问题。
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10月31日,主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率部南下,“以衡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11月,和周恩来等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多次会谈国共关系,并达成五条协定草案。这个协定草案被蒋介石拒绝。
1945年52岁
4月20日,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基本通过经毛泽东多次作重要修改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月23日至6日11日,主持召开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致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和闭幕词(《愚公移山》),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大会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6月1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7月,同国民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等六人就国共关系进行会谈。谈到通过民主“新路”,跳出政党、团体兴亡“周期律”问题。
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8月13日,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演,提出对国民党实行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争取国内的和平与民主。
8月28日,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0月10日,《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简称《双十协定》)在重庆签署。11日回到延安。
10月17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中国革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2月28日,起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生 平 年 表 (六)
1946年53岁
4月,撰写《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
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7月4日,作出南线野战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战略决策。
7月20日,起草《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
8月6日,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9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
10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总结三个月战争的经验。
11月18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
1947年54岁
3月18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开始历时一年的陕北转战。
3月至8月,领导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月21日至23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的设想。在此前后,部署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渡过黄河,转入战略进攻。
10月,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1月,将1933年起草的《怎样划分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重新印发给全党,以指导解放区土改运动正确发展。
12月25日至28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即十二月会议),向会议提交《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和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的纲领。
1948年55岁
1月1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草案。
3月23日,结束陕北转战,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解放区。
4月1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阐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提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展生产、加强纪律性等几点意见。
5月1日,致信李济深、沈钧儒,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宜先行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5月27日,到达中共中央工委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战争、建国、财经等问题的重要报告。
9月至次年1月,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将国民党军主力聚歼在长江以北。
12月30日,为新华社写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56岁
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夺取全国胜利以及关于新中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3月25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
4月21日,在南京政府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的情况下,和朱德联名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战领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月15日至19日,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讲话。
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7月4日,复电程潜,对程提出的反蒋反桂及和平解决湖南问题之方针,给予赞许,并对有关事宜作出安排。
9月21日至30日,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致开幕词,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通过了由周恩来主持起草、经他多次审阅修改的《共同纲领》。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持开国大典。
12月5日,颁发《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
12月16日,抵达莫斯科,首次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2月至翌年初,对和平解放西藏作出具体部署。
1950年57岁
6月6日至9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交《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并作《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6月28日,主持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0月上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0月8日,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援肋朝鲜人民,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后亲自指导了第一次至第三次战役。
10月以后,发动和领导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生 平 年 表 (七)
1951年58岁
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
5月20日,写作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以《人民日报》社论形式发表。
5月24日,设宴庆贺《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至此,中国大陆全境解放。
9月,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改造发行。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于1952年4月和1953年4月出版发行。
12月,发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59岁
1月,主持全国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
1月2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开展“五反”运动的指示。(“五反”即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经济情报)
4月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
8月9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9月,开始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0岁
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任主席。
3月2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反对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指示。
6月1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
9月7日,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10月15日、11月4日,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指出,各级农村工作部要把互助合作看作极为重要的事。
1954年61岁
1月,开始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月23日,主持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9月15日至28日,出席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致开幕词《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9月28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任主席。
10月16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及有关同志写《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10月19日,在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谈话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
1955年62岁
1月15日,批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应对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
3月,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致开幕词并作结论,号召干部要钻研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成为这方面的内行。
5月1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肃反工作方针。
6月9日,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7月31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9月至12日,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了两篇序言和104篇按语。
10月4日至11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10月29日,邀集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座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12月16日,修改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草案,提出要大批地培养知识分子,注意吸收高级知识分子入党。
1956年 63岁
1月2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1月25日,组织最高国务会议正式讨论通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即四十条)。
2月至3月,先后听取34个中央工作部门的汇报,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4月初,审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4月27日,签名死后实行火葬。
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8月22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七中全会,提出两个工作重点,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
9月15日至27日,主持召开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致开幕词。在八大期间,再次强调了加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9月28日,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1月15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我们的经济建设有退有进,主要还是进。
12月,审改《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