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字有心灵的温度
[size=3][/size][size=3] ——读谢有顺的《此时的事物》[/size]
[size=3][/size]
[size=3] 侯虹斌(作家,记者)[/size]
[size=3][/size]
[size=3] 有人讥笑这个充满文字废品的年代:“你把一杯牛奶兑成一桶也就罢了,可你无论如何不该把它兑成一个游泳池啊。”泥沙与金粉俱下的时代里,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并且承担重量,需要勇气,更需要判断力。而现今及格线以下的批评与学术太多,正直而有意义的文学批评就这样被变成畏途。我承认,阅读谢有顺的这本评论集《此时的事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对我就如同是一场跋涉,越过他笔下评点的作品,与各种思想相逢。我相信存在着一种道德的阅读,而这本《此时的事物》,处处显示,谢有顺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他对心灵温度的渴慕,贯穿在书中。[/size]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 在《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中,谢有顺注意到了“写作的难度”。这种困难,他在贾平凹、余华等作品中都发现过,困难一方面固然来自于对写作的虔诚和敬畏,然而,另一方面,更来自于对人性、对生命、对历史的泅渡。谢有顺借格非的小说,揭示出精神的困境:“格非在《欲望的旗帜》中写到的生活的困顿、情感的颓废、哲学的苍白、交流的不可能,安慰者的缺席、宗教的虚空,不是……这些浪漫事物可以代偿的,它说出的不是个体的失败,不是历史性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思想基础的失败,是神学性的失败。”[/size]
[size=3][/size]
[size=3] 他给这个时代开的药方是“回复到这些问题的源头”,因为“人与神性疏离,才导致人与自我疏离,最终受欲望的辖制”。这是一种谵妄还是一种救赎?现代中国人已摈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心灵渐趋理性化、粗俗化了。我始终认为,“认识你自己”是一个神谕,人心的终极秘密掌握在不可知的神手中。而每当思考者向这个秘密逼近的时候,便是接近了凡人不能、也不必了解的东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觉察出了痛感,那么是因为你在某一瞬间曾抵达了真相。而写作,便是于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游弋,这也是写作者的真正尊严所在。美国哲学家安?兰德便在《理性的声音》写道,“有智慧的人的最高道义责任便是保持其健全的大脑和完整的自尊”, 而且,“不管在我们这样一个堕落的时代这样做有多么困难”。[/size]
[size=3][/size]
[size=3] 确实太难了。我曾在采访几位重要作家时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你有焦虑感吗?”“你在作品中是否表达出了你的焦虑?”而得到的答案也基本证实,这些作家的焦虑所在,正是他们思考的终极问题。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谈到:“文学的最深层次的焦虑是文学性的,我认为,确实是此种焦虑定义了文学并几乎与之一体。”谢有顺谈到人面对灵魂时的黯然神伤,其实,具备敏锐的痛觉神经而又能承受这种苦难的人,才可以谈得上心灵的温度。多年前的电影《滚滚红尘》中有一句台词是可以打动人心的:“韶华,你没有披肩,我没有灵魂。”我不担心人类在面对灵魂时会悲伤、绝望,甚至撕裂,我更害怕的是人无法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审视,或者丧失了体验痛苦的能力。痛苦也是一种美丽的经验。一旦我们所有的感官与知觉都在庸常生活中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自己的内心,人就危险了。[/size]
[size=3][/size]
[size=3] 如果说,一般人有权利选择放弃追问,去过一种舒适生活的话,那么,一个有“文学抱负”的作家便不应与生活和解,而应积极去寻找灵魂与现实之间的精神脐带。[/size]
[size=3][/size]
[size=3] 在谢有顺的《此时的事物》一书中,处处充满对文学对思想的敬畏和自我检省。面对中国文学一直以来“无法实现超越现实、人伦、国家、民族之上的精神关怀”的现状,他借《红楼梦》、鲁迅、张爱玲谈到超越—— 一种超越是非、善恶、悲喜,无差别的善意。在他眼中,“鲁迅的发现是黑暗、凄厉的,张爱玲的发现则不乏柔和、温暖。”惟其因为他们的本质是眷恋的、热爱的,才会从中心生悲悯与宽恕。[/size]
[size=3][/size]
[size=3] 显然,宽恕不可能是廉价同情,它甚至不是原谅。就连对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很不以为然的夏志清也说:“我总觉得同情心、爱心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好多人道主义的作品诚然写得非常拙劣,但在宗教文化业已衰颓的今日,人道主义的精神不容我们加以轻视的。”朱熹对《论语?里仁》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句做的注释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四书集注》),然而,我总认为,忠实于自己,原宥他人,实则难于上青天。有多少人有资格在耶和华面前向那位妓女扔石头?在今天一个充满伪正义感、充满“你为什么不”的诘责与追问的环境里,别人都在“反思”与“清算”的时候,正视宽恕,不仅不是犬儒,不是献媚,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去超越。如何做一个有理性的人,也包括对人生际遇的困苦有充分的估计,然后,心存善念。[/size]
[size=3][/size]
[size=3] 只是,我们这个时代,是否真能如谢有顺所愿,“有一批作家成为真正的灵魂叙事者”?[/size] 不是疯狂看帖,便是帖
都是平时看的文章 沒心看..看卟下去嘞.. 你又突然冒出来..汗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2: :2: 看不下 .... 沒看太懂。
似懂非懂。
页:
[1]